自然辩证法(三)——章节整理
零散知识点
绪论&第一章
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科技领域三大发现,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
什么是自然观?(P19)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的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等阶段,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它发展的高级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状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泰勒斯——水
阿那克西米尼——气
赫拉克利特——火
巴门尼德——存在
恩培多克勒——根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
留基波、德谟克里特——原子
毕达哥拉斯——数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王充——主张人的“精气”为物质基础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生命是进化来的,人是由动物演变而来的
朴素自然观的特征
整体性和直觉性,思辨性和臆测性,自发性和不彻底性.(❌夸张性与修辞性不是❌)
机械自然观的观点
- 自然界绝对不变
-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永久存在的、固定不变的;
-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不变的
- 自然物也是不变的
- 物质运动遵循因果规律
- 物质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
- 自然界的所有物质运动都是机械运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受因果关系控制
- 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
- 形而上学的认识自然界
机械自然观的特征(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性、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
辨证自然观的特征
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
辨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康德的“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
(2)维勒的人工合成尿素、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
(3)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迈尔的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4)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1) 垄断资本主义产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
2) 自然科学“从经验科学变成理论科学”
系统自然观的观点
(1)自然界以系统存在,简单与复杂、构成与生成、确定与随机相统一
(2)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3)自然界演化不可逆(分叉,突现)。
(4)自然界在混沌与有序之间不停循环。
系统自然观的特征
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
系统自然观的基础
1)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论述了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特征
2) 耗散论 、协同论、突变论和超循环论
3) 分形论、混沌论复杂性适应论。
人工自然观
见简答题
人工自然观的渊源
古代人工自然观思想
- 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 柏拉图——论述了“床”和“人工产品”的概念
-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人工产物”和“人工客体”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其他自然物的区别。
-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主张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征服自然界
- 黄庭坚——“人工”的概念
- 宋应星——“百货”的概念
近代人工自然观思想
- F.培根在其《新工具》中,主张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既要“ 在物体上产生和添加一种或多种新的性质”,又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把具体的物体转化”
- 霍布斯把物体划分为自然物体和人工物体,并主张人既属于自然物体又属于人工物体;
- 康德提出了“人为自然界立法”,蕴含着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思想,也规定了人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
- 黑格尔论述了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看成是“感性世界”;
-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产生人的各种感觉的世界称为“人化自然界”;把“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称为“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把“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称为“人本学的自然界”。
第二章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成为了马恩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律不是❌)
科学的概念
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
技术的本质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科学的本质
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错误的理解:科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异化的概念:
人们在运用科技活动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中,科技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转化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敌对力量,反制人类,使人性扭曲和畸形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的历史根源。社会主义能结束异化。
科技异化的体现:
- 资本家一味追求剩余价值。
- 机器技术表现为资本剥削劳动者的手段。
- 机器技术严重压抑工人的自主性。
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
劳动与技术的异化体现在以下方面:
- 资本家一味追求剩余价值,剥削工人,加紧掠夺自然资源。不仅破坏了作为劳动者的人本身的劳动力,也破坏了自然界
- 机器技术表现为资本剥削劳动者的手段、统治工人阶级的力量、占有剩余价值的工具,使得机器技术与工人阶级对立,给工人阶级带来了贫困和灾难
- 机器技术严重压抑工人的自主性,机器操纵工人,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丧失自由,被机器统治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人们把受操纵的生活当成舒适的生活,把社会的需要当做个人的需要,把社会的强制当做个人的自由,丧失了精神自由与批判思维能力,丧失了对现存制度的否定能力
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理解:
①科学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 知识体系 ,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的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
②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 认识活动 ,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
③科学是一种 社会建制 ,即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
④科学是一种 文化现象 ,是人类文化最基本 的组成部分。
⑤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与实践关系。
技术的本质特征的理解: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积累性的统一。
科学知识的类型/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划分
钱学森: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
国内外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
- 亚里士多德较早对各门学科科进行分类,他把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 (数学、自然科学和第- 哲学)、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 培根根据人类的思维方式的特征进行分类,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成果分为记忆的科学(包括历史学、语言学等)、想象的科学(包括文学、艺术等)和理智的科学(包括哲学和自然科学等)三类。这是近代早期对科学分类的较为粗浅的成果。
- 法国的圣西门对科学分类提出了客观性原则,并把学科分为数学、无机体物理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有机体物理学和生理学。此后,孔德在总的体系结构中又加进了社会学,并把物理学具体分为关于重力的学说、热力学、声学、光学、电学;化学被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生理学被分为关于生物体的结构、组成及分类的学说,包括植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
- 美国技术哲学家芒福德把人类的技术分为“单一技术”和“综合技术”,并提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巨技术”。芒福德作为生态主义者,信奉的是“小的是美好的”,对巨大工程、巨型建筑、巨型城市有本能的恐惧和反感。对他来说,现代技术的主要问题是对于有机世界的系统性背离。克服巨机器的主要路线是回归人性的正确规定,回归生活世界和生活技术。
现代技术体系结构的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科学发展的两种趋势
- 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
- 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科学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 ,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1)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
(2)波普尔(波珀)“证伪主义”:科学的发展就是否定旧的
(3)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
(4)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科学发展模式包括硬核、保护带两个部分和正、反启发法两条法则
(5)武谷三男“三阶段理论,现象论、实体论和本质论阶段”
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三个统一)
(1)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2)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3)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基本动力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技术自主论
- 技术按其自身的逻辑规律自主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不受人类控制
- 技术是独立、自我决定、自我推进、自我创生、自我扩展的力量
- 技术能导致社会变革
- 技术会选择人,人不能选择技术,面对自主的技术,人没有自主性
- 技术的自主性使今天的人类不可能选择自己的命运
- 以芒福德、马尔库塞、埃吕尔为代表
- 把技术的力量强调到可脱离社会伦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而独立自存的地步
- 只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存在片面性
第三章
做科学研究首先从什么出发?
问题(波普尔)
著名科学哲学家 波普尔 就特被强调科学研究从问题出发,反对科学研究从观察出发的逻辑实证主义观点 。
习近平(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
分析和综合
分析: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分别加以研究考察
综合: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
从抽象到具体
抽象: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
具体(感性具体+理性具体):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
历史和逻辑
历史: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既是一种过程研究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辩证思维,是一种重视历史过程与事物演化的思维方式。
逻辑:按照理性要求制定的思维规则和形式,以抽象为基本特征,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态和个别属性分析思考,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客观、思维的历史进程相统一
归纳和演绎
归纳: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或然性,需要大数据样本。
归纳的作用:提出假说和形成理论的有效方法,为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提供逻辑依据。
演绎: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结论就必然争正确。三段论,必然性。
演绎的作用:1. 论证科学假说和理论方面的重要工具。2. 提交出科学说明和预见方面的有力手段。3. 推进新认识的发展。
思维的收敛性和发散性
收敛性: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
发散性: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
创造型思维的逻辑性
类比推理、溯因推理和最佳说明推理
创造型思维的非逻辑性
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数学方法
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1)数学方程方法:把事物关键关系抽象出来,建立某种关于事物的数学模型
(2)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抽象的一种,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
(3)数学统计方法: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
(4)数学实验方法: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
反馈与控制方法
反馈的概念: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
反馈方法的概念:运用反馈概念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结果反过来影响进一步产生事物或原因的思考方法。
控制的概念:对事物起因,发展及结果的全过程的一种把握,能预测和了解并决定事物的结果。
控制方法的概念:在系统视野中处理好控制主体和控制客体辩证关系的方法。
黑箱方法的概念:在外部对被控对象施加某种影响,看控制对象给出什么反映。
功能模拟方法的概念:利用有类似输出功能的已知结构对被控对象进行模拟。
复杂性思维
复杂性思维的概念
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
复杂性方法的特性
自组织性、多样性、融贯性、整体性、协同性、相关性
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和实验室工作实践。
- 科学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 科学实验(包括科学仪器的使用):根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或变革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获得对象信息的基本方法
- 实验室工作实践
科学实验构成
实验者,实验对象或研究对象,实验仪器、手段或工具、实验情景
科学仪器的作用
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的成败决定于探测试验方法及仪器设备的研制,科学实践很重要,而科学仪器正是科学实践的必备工具。科学仪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倍增器”,“指示剂”和“先行官”。
机遇与机会
机遇指的是能够通过意外事件把握机会而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发现本身是意外的或者发现是有目标的,但场合是意外的);
机会指的是一些偶然发生的,突然遇到的、对于研究有意义的事情,或研究者意识到可能对后续研究有意义的事情突然来到面前。
机遇的作用:科学研究有许多意外发现。通过意外事件把握机会而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把握机遇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创造性能力。
技术实践
包括技术构思、技术发明、技术试验、技术预测和技术评估
观察渗透理论(p197)(百度)
这个命题指出了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技术活动方法
技术活动方法的概念:人类在技术发明等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方法的总和。
主要包括:
1. 技术构思方法:
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对思维中考虑的设计对象进行结构,功能和工艺的构思。
2. 技术发明方法:
人类在自然客体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出来的原本自然界没有的人工创造物。
3. 技术试验方法
在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对技术思想,技术设计,技术成果进行探索,考察,检验的实践活动。
4. 技术预测方法:
对未来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推测和判断该技术发展的趋势或未知状况,确定战略性研究领域,选择贡献大的技术群。
技术预测的基本类型:类比性预测,归纳性预测,演绎性预测。
5. 技术评估方法:
对技术系统,活动,环境,计划,项目,机构,人员,政策等可能产生的作用,效果,影响进行测算和评价的行为。
技术思维及其特点
- 科维关注普遍性,技维关注可行性。
- 科维关注创造性,技维关注价值性。
- 科维没有限制,科维是限制性思维。
- 技维是联系性思维,是两级思维,要求顶天立地。
- 技维也是系统思维。
第四章
科技的社会功能:
经济转型:
- 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 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 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社会变迁:
- 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 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 “第三次浪潮”:托夫勒;
- “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
- “知识社会”:罗伯特E莱恩;
- 智能社会
人类解放。
- 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 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劳动与技术异化
体现:
- 资本家一味追求剩余价值。
- 机器技术表现为资本剥削劳动者的手段。
- 机器技术严重压抑工人的自主性。
科学技术的风险评价与决策
科学技术的风险包括
环境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健康风险和伦理风险等。
“科学例外论”
有人认为,科学是例外的,享有特殊的地位,具有特殊的品质,有关科学政策应该置于一个特定的范围,由科学技术专家进行。包含:
- 知识论的例外论,科学获得了真理,是好的
- 柏拉图式的例外论,科学复杂而深奥,公众无法理解
- 社会学的例外论,科学能够自我管理,科学家能正确决策
- 经济学的例外论,科学是独特投资,是最佳投资对象
公众参与评价与决策的必要性
- 从风险角度反驳知识论的例外论
- 从公众参与科学的角度反驳柏拉图式的例外论
- 公众参与评价与决策,强调决策公平性、正当性、可归责性的理论、制度和实践框架,打破官僚精英、经济精英、科技精英的垄断决策,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模式,“科学技术”的民主化。
怎么做?
要恰当进行科学技术风险评价与决策,就应该全面评价科学技术风险—收益的多个方面,批判性地考察“内部”存有争议的科学知识或技术知识,分析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和社会结构的“外部”政治学,理解科学技术专家知识和决策的局限性、公众理解科学的必要性以及外行知识的优势,明确政府、科学技术专家以及公众在与科学技术风险相关的公共决策中的不同作用,确立公众参与决策的可能方式,从而形成最优化的科学技术公共政策模式,以达到对科学技术风险社会有效治理的目的。
第五章(抓小标题)
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可能性不大)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创新观
(1)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功能论。
(2)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科技创新途径论。
(3)以尖端国防科技为重点,走赶超型的科技发展道路。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人才观
(1)科技人才的内涵和外延。
(2)重视科技人才的作用。
(3)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4)科技人才的使用和管理。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发展观
(1)百家争鸣的科学发展方针: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
(2)向科学进军:1956年1月
(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4)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相融合。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技术观
- 科学技术创新观
-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抓这个)
- 坚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
- 论证了科学技术如何在生产力中发挥“第一”的作用
- 将科技发展提升到推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战
- 科学技术人才观
-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和关心科技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体制改革。
- 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 胡锦涛提出“人才强国”战略
- 科学技术发展观
- 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发展民生科学技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高科技发展战略,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成果,解决科技伦理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
老师有话说:主要按照论述题进行复习,小点自己提炼,不过考了大题考小点的可能性不大。
见上面论述题整理